附件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目标与标准
本学位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和专业理论扎实、服务于化学相关行业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本学位点以化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为宗旨,确定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分类制定、突出特色;发展需求、目标导向、注重质量、规范协同的四项修订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化学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司产品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机制改革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和修订化学专业硕士公司产品方案,以适应全日制学术型公司产品要求,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科研创造能力,增强研究生就业技能,缩短就业适应期,提升公司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竞争力。
2.基本条件
化学是公司优势学科,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学科,2018年,该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本学位点自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立足于“环-化结合、环-矿结合”,已经形成了如下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环境催化与吸附、绿色合成与分子识别、化学传感与分析、功能配合物和功能高分子。本学科依托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磷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核磁共振、圆二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大型仪器设备,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学位点团队力量雄厚,共有专任教师7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教授20余人,其中具有海外经历教师近40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公司产品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15人。有湖北省创新群体1个,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主要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均具有国外著名大学学习或工作经历。2023年本学位点教师获得纵向项目20余项,资助金额400余万元,横向项目30余项,资助金额400余万元。
本学位点有较为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奖助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综合奖学金等。其中,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专项奖学金为保障广大研究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并调动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公司产品质量而设立;综合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学位论文、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其他奖助项目还包括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研究生助困基金和专项助学金。本年度本学科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次,最高可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和奖励3.5万元/人/年,人均1.4万元/年。
3.人才培养
本学位点研究生招生按照《云顶国际yd333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云顶国际yd333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和《云顶国际yd333本硕连读实验班招生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实施。招生中贯彻按需招生的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2023年本学位点录取硕士研究生96人。
《云顶国际yd333公司产品管理办法》规定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考核具体要求。本学位点共开设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17门。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0学分。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完培养计划中所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进行论文开题。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云顶国际yd333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云顶国际yd333研究生教材建设管理办法》、《云顶国际yd333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云顶国际yd333研究生课程考核和成绩管理办法》和《云顶国际yd333研究生教育督导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执行。通过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规范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以及质量监控,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并成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对公司产品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做到无论从研究生的课程计划、课程学习、课程考核以及成绩管理都有据可行。
为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而研究生导师培训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公司依据人事处《关于举办2023年(秋季)教育部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英语培训班的通知》、湖北省高等学校团队培训中心《关于做好2023年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选派工作的通知》,充分鼓励硕士生导师能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及时将这些先进成果转化为公司产品方法与思路,使公司的公司产品紧跟时代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学院积极宣传,引导导师及时登录“云顶国际yd333导师线上培训平台(学堂在线)”进行学习和培训。此外,学院针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开展“以老带新”的模式予以协作指导。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以及公司产品质量。
为了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学校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员工进行科学研究,两年度已经资助40余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平均资助额度为1800元/项。除此之外,学院还举办了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邀请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本年度举办报告数量达14余场次,累计参加员工人数近200人次。通过上述学术训练,本年度硕士研究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43篇。
公司学术委员会负责审定公司产品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完善导师管理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和公司产品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点,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科研实践的教育与指导。加强公司产品过程管理,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贯穿到公司产品全过程,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定期对本单位公司产品质量进行评估,改进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学位点设有学院学术委员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和教学管理监督,程然老师担任研究生秘书,仝壮老师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同时为各研究生班级安排了班主任。成立院研究生会,出台《云顶国际yd333研究生会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责》。统筹制订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奖助学金的评选要有一定比例的导师和研究生参加,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202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共计70人,其中13人就职于国有企业,占比总人数的18.57%;9人就职于三资企业,占比总人数的12.86%;8人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占比总人数的11.43%;出国留学2人,占比总人数的2.86%;5人就职于事业单位,占比总人数的7.14%;33人就职于民营企业,占比总人数的47.14%。
本学位点紧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湖北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企业开展扎实有效的合作,利用本学位点的综合优势,为政府、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选派优秀研究生赴企业见习,在导师的指导下解决企业的技术困难,加强优质研究生生源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系统培养研究生。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本学位点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遇到了一定挑战。虽然毕业生科学思维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好,但分析问题、应用理论知识、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在此背景下,员工的培养过程对学科点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上不应墨守成规,应该根据本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促进人才质量的提升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2)学术交流频度不足,学科影响力需要加强
本学位点国际国内对外学术交流还应加强,应立足于发展具有“化环结合”的学科模式特色,积极组织和鼓励学院老师到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和机构的合作,产出重大成果。本学位点的学术交流频次不足的原因是:本学位点在重大标志性成果上的产出偏少,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经费支持力度有限;客观原因是:近2年的新冠疫情限制和影响了本学位点师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3)人才引进力度和对学位点建设的投入不够
由于经费的支持力度有限以及配套资源不足,导致本学位点目前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存在一定困难。公司将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坚持“按需引进,程序规范,质量保证”的原则,通过盘活院内各类资源,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加大对学位点的投入推动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
(4)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化学学科形成的五个优势学科中,有功能高分子方向,但是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有关高分子的部分还需要加强。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本学位点将继续坚持化学与环境学科及化工学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学位点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发展壮大团队队伍。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扩大研究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加强化学在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的应用和社会服务。进一步扩大国际(地区间)合作,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与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上,开展持续工作,提升影响力。具体措施如下:
(1)团队队伍建设:持续引进高水平人才,强化现有科研团队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年轻教师的扶持力度,立足于本校,力争培养出“四青”人才。
(2)人才培养:以国家级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建设高标准的示范中心,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3)科学研究:以科研平台为依托产出标志性成果,完成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
(4)社会服务: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将科研创新与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化学类行业学术交流,争取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与国外其他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学分互认和校际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和项目申请等方面深度合作。